一盞燈的奇思幻想 Whims設計背後的故事 META的第一盞燈——「Whims」,在品牌成立前就已經設計出來。隨著這十年來的品牌發展,Whims也成為META最「多元」的品項。 我們用回收棧板做燈、用老屋窗框做燈、也用台電退役木橫擔做燈。一盞燈為何衍生出這麼多版本?最初又是如何設計出來的?和大家分享這設計背後的故事。 可以和我們分享當初設計Whims這盞燈的由來嗎? 大家都說設計源自於生活,雖然很老梗,但是這盞燈就是從我的生活需求出發。我喜歡看書,喜歡在睡前看書,喜歡躺在床上、沙發上看書。當你一個人的時候,這都很好、很自由。可是當你身邊有伴,對方要睡覺的時候,就會影響到枕邊人。我是睡覺時不喜歡開燈的人,所以我可以感同身受。如何在「我想看書、枕邊人要睡覺」的情況下取得平衡?當時便從這個需求切入。 我們在設計一盞燈之前,會思考這盞燈要在什麼情境下使用?給誰用?在什麼空間中使用?當我想清楚這盞燈是在睡前看書時使用,躺在床上的時候用,給睡前想看書的人用,這些條件架構起來就形成了這盞燈:它必需聚光、可以調整角度,才能降低對枕邊人的干擾。 從構想、設計到正式上市,Whims有哪些調整?造型上有什麼改變嗎? 造型上沒有太大改變,倒是為電線做了特別設計。那時候在展場上,我都會觀察客人觀看作品的反應,發現客人看到連接燈具的電線時,面部表情都會有些微的變化,因為塑膠質感的電線,插在木頭質感的燈具上,形成很大的衝突。我想既然電線沒有辦法避免,那就美化它吧,於是就有了結合編織電線和木質配件的中繼線。 「Whims」這個名字有什麼意涵?當初是怎麼命名的呢? 2010年這盞燈準備上市,我覺得應該幫它取個有意義的名字。剛好那一陣子在看泰戈爾中英對照版的詩集,某天我把書放在腿上,閉著眼睛說:我想要幫一盞燈取名字,可是完全沒有想法⋯⋯我把這盞燈的設計理念告訴這本書,然後說:希望你可以給我一個靈感……接著慢慢張開眼睛,就看到「Whims」這個字,覺得滿好念的,再查一下,發現它有「奇思幻想」的意思,我覺得很棒,非常符合閱讀帶給我們的享受,而這盞燈又是為了閱讀所設計,於是它就叫「Whims」了。 不過這個方式只能用一次。後來要幫SLICEs取名字,我也用了同樣的方式,但是打開書時卻什麼也沒有……(大家笑) 最初為什麼會選擇用白橡木和黑胡桃來做這盞燈呢? 一開始其實是用夾板。那時候用夾板做模具,剩下很多邊角料。因為不想浪費,就用這些剩料做了第一個版本的Whims。但是考量市場接受度,最後還是選擇白橡木、黑胡桃兩種市面上比較常見的木料,作為Whims的選材。 現在想想,那時候拿剩下的夾板來做燈,就已經是META現在「用舊材料做新東西」的模式了。也因為「珍惜材料」的想法一直存在META品牌概念裡,後來才會有用棧板、窗框做的Whims,還有和台電合作的退役木橫擔版本。 為什麼會選擇用棧板作為材料,推出「愛地球版」?印象中棧板給人髒髒的感覺,不會想到可以拿來做燈,沒有市場接受度的問題嗎? 這就是木頭有趣的地方,外表看起來髒髒舊舊的,但是表面刨除之後,裡面就跟新的一樣。一棵樹長了幾十、幾百年,被人們砍下來,卻只用了十年、二十年就丟掉,而裡面都還是很新的樣子,不是很可惜嗎? 棧板有分歐洲的松木棧板、和東南亞的硬木棧板,我們用的是後者,都是比較硬質的材料。東南亞因為雨林資源豐富,早期都是大面積砍伐,砍到什麼樹就做什麼,好命的拿去作家具,歹命的拿去做棧板,所以在處理棧板木的過程中常常可以發現檀木這種在我們看來其實很珍貴的木材。 沒想到棧板也會有好木頭⋯⋯後來又陸續推出了窗框版、退役木橫擔版,每個版本是怎麼決定要選用什麼材料的呢? 我覺得⋯⋯當你真心想做一件事,老天爺就會幫你。「你的一扇窗,我的一隅光」這個概念其實在我腦中想了很久,等到我真的想做的時候,就收到一位好朋友的訊息,說他們家準備要改建,會把傳統的檜木窗框全部拆掉,問我要不要收下這些窗框?我們就用這些窗框做了第一批的檜木版Whims。 這樣的累積,也讓META珍惜材料的精神逐漸被大家看見,窗框版Whims推出不久後,遇到和我們有相同理念的台電文創,接著就有了退役木橫擔的版本。 聽起來每個版本都推出得很順利,這一路上有遇到什麼困難或挫折嗎? 嗯……其實還好,不過曾經有個失敗的3瓦版本。(目前Whims的瓦數是1.2瓦) 剛推出Whims的時候,我們在香港燈飾展遇到一位美國客人說:這盞燈只有1瓦太暗了,需要3瓦才夠。那時候沒想太多,客人提出需求,我就真的回去做了一個3瓦的版本。可是我自己在試用的時候,覺得都快瞎了,因為我們在睡前會把房間的燈關暗,只開這盞燈時,光線的對比太大了。 這件事後來我也從周鍊老師的分享得到應證。那時候去工研院上周老師的課,聽老師分享他幫法鼓山設計空間照明的故事。當時周老師和聖嚴法師一起走在路上,感受法鼓山的光環境。聖嚴法師說:「周老師,我覺得這邊太暗了,是不是可以加一盞燈,讓這邊亮起來,走路也比較安全。」周老師卻說:「不是這邊太暗,是旁邊太亮了。只要把前後的路燈亮度調暗,這邊自然就亮起來了。」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的瞳孔會適應環境,當四周環境暗下來,瞳孔會自動放大,接收多一點的光線,均衡兩邊亮度的落差,讓你原本感覺暗的地方沒那麼暗了。 這個故事讓我對燈光有不一樣的看法,再回頭檢視Whims的設計,就更有自信推出1瓦的版本,甚至還加上三段亮度調整的功能。當我想清楚了這盞燈的使用情境,並且真實去感受光線,就不會陷入只用亮度、數值去設計這盞燈的情況裡。 今天聽Yaungo分享這些故事,都給人一種好淡然的感覺呀。原本我很期待聽到一些戲劇化的故事,這樣這篇訪談寫起來也比較容易一點…… 人生就是這樣啊,如果不淡然一點,沒辦法面對眼前發生的一切事物。至於訪談怎麼寫⋯⋯我就祝福你嘍(微笑) Interview 005. 採訪:美怡 編輯:美怡、詩懿 攝影:詩懿
0 評論
發表回覆。 |
This section will not be visible in live published website. Below are your current settings (click inside this section to edit the settings): Current Number Of Columns are = 2 Expand Posts Area = Gap/Space Between Posts = 10px Blog Post Style = card Use of custom card colors instead of default colors = Blog Post Card Background Color = current color Blog Post Card Shadow Color = current color Blog Post Card Border Color = current color Publish the website and visit your blog page to see the results _
全部
_
一月 2024
|